查看原文
其他

专题研讨 |《窦娥冤》:从六月飞雪谈起

Sakura 文研青年 2022-12-22


引      言


元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,是一个文化盛行于勾栏瓦肆的时代。曾经地位优越的文人士大夫沦为社会底层,有着辛酸的“九儒十丐”之称。于是乎,文人墨客弃科举,罢官位,进勾栏,写杂剧,演生旦,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长廊,增添了一抹耀眼的亮色。在这些文人墨客中,最具代表性的非关汉卿莫属。其呕心沥血之作《窦娥冤》被王国维称之为“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”。 本期文研青年(ID:ddxsmax)为大家带来杂剧《窦娥冤》的考情分析与备考要点,以飨读者。



考情分析



---中文名校历年真题


四折一楔子(武汉大学2010年)


关汉卿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(武汉大学2017年)


元杂剧与明传奇之差异(武汉大学2019年


简述元代杂剧的文体特征(南开大学2000年)


简述关汉卿杂剧创作的特色与成就(北京大学2007年)


论关汉卿的戏剧创作(北京大学2003年,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)


试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(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)


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。(复旦大学1995年)


试论关汉卿杂剧创作成果及思想内涵。(南开大学1999年)


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。(吉林大学2001年)


试论关汉卿杂剧创作的艺术成就。(兰州大学2006年)


---考情点拨


主要考察元杂剧的基本概念、元杂剧与明传奇差异、关汉卿剧作(以《窦娥冤》为主)、关汉卿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、艺术成就


---延伸考点


关汉卿杂剧的女性形象分析元杂剧与明传奇之比较(以《窦娥冤》为例)《窦娥冤》的悲剧色彩与悲剧意识。


---考情点拨


元杂剧重点考察基本概念,以及与唐传奇、明传奇的对比。关汉卿倾向于考察历史地位、创作风格、艺术成就。以名词解释简答题为主。在复习过程中,要做到基础概念了熟于心,同时对于关汉卿的经典著作《窦娥冤》要熟读,对具体情节、经典段落、人物形象要能够展开来分析。


要点1

千古奇冤

——窦娥的冤情及其人物形象分析


窦娥是封建社会里自觉地捍卫封建制度的卫士。她处处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,遵循着“三从四德”的规范。她立誓尽心尽力侍养婆婆,全心全意为丈夫守节。她丝毫没有挣脱命运的打算,她认命了。她对自己三岁丧母、七岁被卖、十七岁成婚、二十岁亡夫的不幸命运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。抵债,童养媳,寡妇守节,向婆婆尽孝,这些在她思想里都是对命运的顺从,并会尽自己所能去遵循。


她认为自己“八字里该载着一世忧”“前世里烧香不到头”,严重的宿命论束缚着年轻的寡妇窦娥。随着戏剧冲突的展开,她指天骂地,发出悲怆的呼喊。这是一种对现实绝望的呼救,是对自己冤屈的血泪的控诉,是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挣扎。



只有像窦娥这样一个恪守封建道德规范,最后又被这个畸形的社会杀害了,才是感天动地的冤。


就像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窦天章提出质问一样:我走的路,哪一步不是遵循了王法的规范,家法的训饬呢?得到的结果却是:

【雁儿落】我不肯顺他人,倒着我赴法场;我不肯辱祖上,倒把我残生坏。


【梅花酒】本一点孝顺的心怀,倒做个惹祸的胚胎。


一个虔诚地恪守社会一贯标榜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、思想行为从未越过雷池一步的弱女子,一个善良、贞孝且又刚直不阿的苦命寡妇,一个对生命只知道奉献、不求所取的小人物,结果反被扼杀了。这才是真的冤。



要点2

六月飞雪、血溅白练

——《窦娥冤》的浪漫主义色彩及审美理想


关汉卿对戏剧创作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作家安排了窦娥的三桩誓言,以及剧尾窦娥鬼魂申冤的幻想节中,体现了美与善的结合、虚与实的结合、悲与喜的结合


《窦娥冤》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,它忠实于生活的现实,让主人公担当非担当不可的悲剧命运,深刻逼真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画面。


作者不愿窦娥的死毫无声息、毫无希望、毫无震撼力。所以作者在创作《窦娥冤》中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,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突出剧作的感染力。


《窦娥冤》中关于三桩誓言和鬼魂告状的描写,就是浪漫主义手法的具体运用。在第三折中,窦娥的控诉表现了她对命运的不满与愤慨、对社会秩序的不满与愤慨:

【滚绣球】有日月朝暮悬,有鬼神掌著生死权。天地也,只合把清浊分辨,可怎生糊突了盗跖、颜渊!为善的,受贫穷更命短;造恶的,享富贵又寿延。天地也,做得个怕硬欺软,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。地也,你不分好歹何为地?天也,你错勘贤愚枉作天!哎,只落得两泪涟涟。


之后,窦娥又提出了血溅白练、六月飞雪、三年大旱三桩誓言,以示自己的冤屈、不满与愤慨,这就把窦娥的委屈含冤的挣扎、无奈的精神提高到感天动地的高度。

【耍孩儿】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,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!


【二煞】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,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!


【一煞】你倒是天公不可欺,人心不可怜,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。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,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怨;如今轮到你山阳县!这都是:官吏每无心正法,使百姓有口难言。


这三桩誓言一一实现,写得很有层次鲜血飞溅结白的布练,是直观的,色彩强烈,表现出窦娥冤气冲天;继而六月飞雪,顿时千里冰霜,万里雪飘,掩盖了窦娥的尸体,更弥漫了冤的意味、悲的气氛,说明天地也给予表现窦娥冤的事实和充满同情的悲凉,不忍窦娥露尸于野;三年大旱则更是把感天动地的力量扩大延伸,那不仅是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,而且还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。窦娥的冤屈已经直指贪赃枉法、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。


这些都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想象,然而他却表现出了被压迫人民足以惊天地、泣鬼神的力量,来展示其不满、无奈、愤恨的弱小挣扎。这种浪漫主义手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窦娥的形象,而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,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吏治的愤怒。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,使人的心境达到一种愤怒力量的释放,表现了关汉卿的一种审美理想。



延伸讨论

以西释中的有效性

——亚里士多德《诗学》悲剧观视域下的《窦娥冤》


1.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


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:


悲剧是对一个严肃、完整、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;它的媒介是语言,具有各种悦耳之音,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;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行动来表达,而不是采用叙述法;借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。


亚里士多德指出,悲剧应该包括情节、性格、思想、言词、形象和歌曲。


其中,他最看重的是情节,性格次之。在定义的基础上,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观点发展成包含“情节论”“性格论”“过失说”和“净化说”等完整的悲剧学说体系。


2.故事情节


亚里士多德认为,情节是悲剧中最重要的因素。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行为的模仿,必须有一定的体积和长度。


所谓完整性,是指一个故事有发生、发展和结局。


完整的故事情节,正是《窦娥冤》的一大特色。在作品《窦娥冤》中,楔子部分交代了窦娥的悲惨身世以及她和蔡婆婆的关系,为后面事情的发生作了铺垫;第一折中,写了蔡婆婆去赛卢医哪里讨债,险遭杀害,幸遇张驴儿父子解救,由此引起了冤案的发生;第二折写张驴儿父子逼迫窦娥及蔡婆婆做他们的媳妇,但是窦娥坚决不从,张驴儿因此想毒死蔡婆婆,却阴差阳错还是了自己的父亲,并嫁祸给窦娥,这是故事的发展;第三折中,楚州太守贪赃枉法,不明黑白,窦娥为了使婆婆免于责罚,不得不蒙冤认罪,最终死在了黑暗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的屠刀之下,这是故事中悲剧冲突的最终结局。作品《窦娥冤》有发生、发展、结局,这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中的完整性是切合的。


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,悲剧还需具有一定的长度。亚里士多德认为,太短或太长的事物都是不美的,只有情节长度适当,才能方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故事的全貌。《窦娥冤》整个剧本由楔子和四折组成,其中前三折是剧本的主要部分,情节长度占了全部戏剧情节的绝大部分,所以,《窦娥冤》中构成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长度适中,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。


3.在悲剧情节中有三个重要的要素,是“突转”“发现”和“苦难”。


所谓突转,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。


比如,在《窦娥冤》中,窦娥虽然从小命途多舛,但是仍然有一个家,可以坚强的活着,但是自从张驴儿父子的出现,使她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遭受严刑拷打并葬送掉自己的生命。


所谓发现,就是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。


张驴儿嫁祸窦娥害死了他父亲,窦娥抱着楚州太守“明如镜,清似水”的作风与张驴儿“官休”解决问题,可是到头来却发现太守如此昏庸,不得不发出以下感慨:

【滚绣球】有日月朝暮悬,有鬼神掌著生死权。天地也,只合把清浊分辨,可怎生糊突了盗跖、颜渊!为善的,受贫穷更命短;造恶的,享富贵又寿延。天地也,做得个怕硬欺软,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。地也,你不分好歹何为地?天也,你错勘贤愚枉作天!哎,只落得两泪涟涟。


所谓苦难,就是主人公毁灭性的行动和痛苦。


窦娥向父亲告状时写道:

我三岁上亡了母亲,七岁上离了父亲,你将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。至十七岁与夫配合,才得两年,不幸儿夫亡化,和俺婆婆守寡。


可因不顺从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,以致最后蒙冤而死。纵观窦娥的一生,真可谓悲剧的一生。


4.特别提醒


用西方理论,解释中国文学,这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早期的学术方法。在上世界八十年代,这种“以西释中”的学术研究方法取得了不小的学术成就,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。阐释的有效性、合理性、合法性等问题,在不断被学者提出。中西悲剧的理论与创作实践,在艺术资源、叙事传统、审美价值、美学风格上,有不少相同点,当然也有很多差异性。希望同学们能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,在中西悲剧理论与实践这一学术命题上多思考、多研究。


参考文献


1.《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<窦娥冤>》,季贞贞,《牡丹江大学学报》,2017年5月第26卷,第5期。


2.《论<窦娥冤>的思想倾向及其悲剧价值》,荆连莲,《克拉玛依学刊》,2012年第2期,52-58页。


3.《关汉卿戏剧地位琐议》,房克山,王则远,《齐齐哈尔大学学报》,2003年7月。


4.《<窦娥冤>悲剧的审美价值》,王庆芳,《孝感学院学报》,2001年8月,第48-51页。


5.《 浅析以大团圆结局的<窦娥冤>悲剧性质的必然性》,陆彦,《文艺评论》,第93-94页。



有关中文考研问题

欢迎咨询“文研青年客服号


(文研青年客服号)

(2020年武汉大学考研交流群)


文研青年2019年暑期会员群推出专题:

20年文研青年会员古代戏曲及小说研习活动

活动会员独享,回复“会员”查阅会员须知。

回复“全程班”查阅2020中文全科全程班。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阅中文考研公开课。


2018年暑期会员群研修成果回顾:

李金发与象征主义诗歌

戴望舒的现代诗歌赏析

闻一多与中国现代格律体新诗

几千里风雪的穿越:王家新的诗

会唱歌的鸢尾花:舒婷及其诗歌

摇摇晃晃的人间:余秀华及其诗歌

等候“黎明的通知”:艾青及其诗作

十个海子全部复活:海子及其诗歌创作

“探险的风旗”:穆旦及其现代主义诗歌

精英与民间:盘峰论争下的两种写作姿态

呼唤历史的“回答”:北岛及其诗歌创作

“距离”如何“组织”:卞之琳的知性诗歌

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:何其芳及其诗歌王国

“诗歌与哲学是近邻”:郑敏及其诗艺探索

“梦里梦见我是个镜子”:废名诗歌的现代观照

“诗啊,我又找到了你”:百年新诗专题研习回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